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全国消费者的生活必备电子设备,不可否认的是,手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,会越来越方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。

  但不容忽视的是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、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,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已经暴露无遗,而智能手机就是暴露隐私的最大漏洞。

  手机APP真在“偷听”?

  近年来,应该有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:刚跟亲朋好友聊完一样产品或者说需求,打开手机网购或者外卖软件后,平台首页就会出现相关推荐。

  无论聊什么,手机好像都能够“听到”,并且给出反馈。而有所反应的应用软件,不仅仅局限于淘宝、美团等,还有浏览器、微信朋友圈。

  如此细思极恐的现象,让不少消费者都在担心,这一切是否有理论依据,手机APP真的会“偷听”吗?

  11月9日,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的副院长梁正教授,对相关现象进行了揭秘。

  清华教授道出真相

  梁正教授表示,“聊什么推什么”的现象,是客观存在的数据刻画出的个人画像所致。

  在移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,手机APP会利用不同来源的数据,对消费者的个人数据画像进行精准刻画。

  所以,所谓“聊什么推什么”,其实是客观存在的数据被分析利用后,手机APP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精准推送。

  同时,梁正教授还表示,目前通过分析实时语音信息来进行商品推送的技术,并不容易实现。

  除了梁正教授之外,另外一位出席活动的业内专家——国内知名白帽子公司KEEN公司联合创始人宋宇昊也给出了解答。

  宋宇昊表示,从技术层面来讲,“偷听”和容易实现,但以现阶段AI发展水平来看,想要在“偷听”的同时理解、概括人类自然语言,并进行精准推送的技术很难做好。

  而且,这种技术的成本很高,所以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精准推荐,主要来源于,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精准推荐广告能力。

  在互联网上,根本没有普通消费者可以做到真正的无痕,所有浏览记录都会被互联网记录下来甚至会上传到云端,以便于有需求的一方刻画消费者的个人数据画像。

  不过,虽然精准推荐并非“偷听”所致,但这种现象却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。

  这种类似于“监听”的技术手段一旦被滥用,将严重威胁到所有在网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安全。

  而且,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当获取个人信息的问题,例如APP索取超出服务范围之外的数据等等。时至今日,相关部门也对存在上述行为的手机APP进行了处理,且已经在尽快完善相关条例。

  两点建议值得采纳

  那么,作为认知有限、技术水平有限的普通消费者,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?

  宋昊宇在节目中给出了两点建议,一个是从正规的渠道下载手机APP,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下载通道的漏洞非法收集用户数据。

  第二点则是,最好不要连接不可信的WiFi网络,或者公共场合的WiFi网络。

  另外,在笔者看来,消费者自身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,提升数字素养,在利用知识和法律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,积极参与到数字治理中,推动新兴产业相关条例的完善和落地。


评论关闭

分享到:

京东家电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50% 美菱高端共创新纪录